你的位置: 主页 > 说评 > 视评 > 详细

豆瓣9.3,我要吹爆这部新出的国产片

时间:2018-12-05 22:22  作者:6080V  点击:

导读:最近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的消息曝出,引发一片咒骂。考完才改评分规则,大家纷纷被这一波毫无契约精神的操作秀到了。一方面高校丑闻频出,导师不是导师,是「老板」;学生不

关键词:

最近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的消息曝出,引发一片咒骂。
考完才改评分规则,大家纷纷被这一波毫无契约精神的操作秀到了。
一方面高校丑闻频出,导师不是导师,是「老板」;学生不是学生,是「奴隶」。
高校成为功名利禄的搏斗场。
令人不禁怀念起曾经在中国历史上,那些「没有大楼,却充满大师」的时代——
《西南联大》
这是央视新出的五集纪录片,豆瓣评分 9.3。
有人说,这部纪录片把全年泪点承包了。
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「珠穆朗玛峰」。
它在短短 8 年时间内(1937 年 11 月 1 日-1946 年 7 月 31 日),只有 3343 名毕业生,但里面却包括 2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(杨振宁和李政道)、5 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、8 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,以及 174 位两院院士。
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,这种成就接近奇迹。
黄舒骏有一首歌叫做《未央歌》,歌词非常奇怪,多次出现童孝贤、宝笙、蔺燕梅等等莫名其妙的人名。
这首歌是根据鹿桥 1945 年的小说《未央歌》改编的,小说就是以西南联大为背景,以上人名就是故事里的联大学生。
电影《无问西东》王力宏那条线也是讲西南联大的。
有一幕我印象很深,就是遭遇空袭警报后,师生们一起逃跑到山里,随地坐在泥土地上,继续学习。
于是弹幕上好多人表达了类似感叹:当时真艰苦啊,如今的学习条件好太多了人们反而不珍惜,唉~~~今不如昔。
如果你这样想,就大错特错了。
错在你根本没有意识到,西南联大是一所多么牛逼的大学,搁我吃糠咽菜也会满脸嗨皮地去上课的(想得美啊)。
没错,论环境和物质,1938 年的联大确实差到底;
但它所拥有的师资力量,却远超我们当今任何一所高校,清华北大都难望其项背。
因为它的师资,是由当时的国立清华大学、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家超级名校堆起来的。
教授名字串起来,就是一部中国学科奠基史。
我们来简单撸几个比较有名的:华罗庚、钱钟书、朱光潜、朱自清、胡适、闻一多、沈从文、钱穆、冯友兰、金岳霖、周培源...
而且当时联大的管理层,是从欧美留学归来的教育学专家,他们实行的教学模式更贴近欧美。
大一不分院系。
所以许渊冲(翻译家)和杨振宁(物理学家)一年级的时候坐在同一间教室。
国文系的所有教授,在一年级都会上两个礼拜的课。
想象一下,朱自清、沈从文和闻一多同时帮你改作文,华罗庚带你飚微积分,冯友兰给你讲中国哲学,朱光潜一边教你英语一边跟你谈美学...
这是什么神仙级别的配置!!!
能跟着这些老师学习,爬也要爬着去上课的。
《无问西东》是一部有很多 Bug 的影片,我尤其不满的地方,就在于它所刻画的联大教授形象,都一带而过:求解「Q 的(di)值」被让大家静坐听雨的老师(原型是经济系教授陈岱孙),用长沙方言讲黑格尔哲学的教授,包括陈楚生饰演的那个文学教授,都没有体现出他们真正「大师」之处。
这些人,才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气质所在。
他们不仅自己才华满腹,更有强健的心灵和品格。
陈寅恪是一例。
卢沟桥事变后,他父亲陈三立义愤绝食而亡,陈寅恪一方面左眼视网膜脱落,本来已经预约好手术了。
但他不愿意为日本人工作,顶着失明的风险南下。
战争时期物价暴涨,战前一个教授的工资 300 多(当时一辆小轿车大概 500 元),到战时只相当于战前的 8 块。
所以教授们往往一边上课,一边靠接私活维生。
为了省点柴禾,冬天里闻一多带着孩子去小溪里洗冷水脸。
工资不够用,就给人刻印章。
杨振宁的老师吴大猷,甚至一度靠养猪贴补家用和照顾生病的妻子。
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,闻一多能一下拿出 6 万块资助学生运动。
吴大猷在照看妻子的同时,写了 17 篇论文,并翻译了有关「群论」的书,这对后来杨振宁的一生都有决定性的影响。
华罗庚住在昆明城外 20 公里的土楼里,听着牛擦痒痒的声音和猪马同圈打架的声音,写出《堆垒素数论》。
这些教授们,不仅有着一流的头脑,也有着一流的抵抗困难的能力。
联大的校徽是我看过中国最酷的,坚硬的三角形,特别刚。
其校训简短四字:刚毅坚卓。
当时日军侵华,时局早已跌到谷底,只有往上冲一条路。
当然,联大的学生们也不是盖的。
就算是战乱,录取标准只有分数一项,硬碰硬。
当时云南省长龙云的儿子,因为没有参加入学考试,照样没得上。
联大的学生们为中国现代科学打下了半壁江山。
对于当时的中国,数理化绝对是重要的,但难得的是,当时的联大并没有推行所谓军事化教育,总体的氛围非常自由。
哲学文学等在当时看起来没啥「大用」的学科,依然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。
因此,当时联大是全中国的「民主堡垒」。
事后证明,文科也对国家的抗战产生深远影响。
钱穆在联大完成的《国史大纲》,很快成为大后方各个大学的通用历史教材。
这本书给当时的国人带来一针强心剂。
听课的学生多到,钱穆要踩着学生的课桌才能走上讲台。
当时国人欠一个解释:为什么我们会被挨打?以及,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?
自信心跌入谷底。
而《国史大纲》对本国以往历史怀有一份温情与敬意,告诉人们「中国不会亡」,为全中国人提供了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。
西南联大无疑是卓越的,但观者也不必厚古薄今,认为今天的大学教育一无是处。
联大毕业生成绩斐然,一方面是由于师资过分强悍,学生奋发图强;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年能上大学的,就本不是普通人。
这么说吧,根据 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,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比例,全国只有 22.96%。
也就是说,就算搁现在这样的大学扩招程度,80% 的中国人都是初中以下学历。
那么你想一下在 1938 年的中国,能上初高中,且最后不远万里跑到昆明上大学的,都是什么样人家的子女?
杨振宁学术成就高,也离不开家世熏陶。
其父亲杨武之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,杨振宁从小在清华后院长大。
李政道的父亲李骏康,金陵大学农化系的首届毕业生,曾祖父是东吴大学(今苏州大学)前身苏州博习书院创始人。
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,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博士,跟陈独秀和鲁迅都有交往,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,曾任安徽教育司长。
你看,这些人的长辈,都个个了不得。
如今中国大学扩招,本质上将高等教育的机会开放给更多的人,让原本出身低的人也能凭借个人努力向上流动。
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,但总体来说,大林子能容纳更多鸟,到底是好事情。
我想,关于西南联大,能令普通人得到的启示,就是任何情况下,都不要失去对于知识的信心。
无论你是学习立马能投入应用的数学、机械和航空,还是指向人类心灵世界的文学艺术,都无碍于在这个世界发挥影响力。
我们要仰望大师,但也别看轻自己。
助理编辑:春大鲸
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· · · · · 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