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 主页 > 说评 > 影评 > 详细

中国科幻,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

时间:2023-11-15 20:30  作者:6080V  点击:

导读:时光撰稿人|Cocteau科幻大会如火如荼进行中,我们接着和大家聊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中国科幻作品发展的新局面。如果说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科幻作品,还想借着科幻笔触,完成社会

关键词:



时光撰稿人 | Cocteau


科幻大会如火如荼进行中,我们接着和大家聊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中国科幻作品发展的新局面。


如果说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科幻作品,还想借着科幻笔触,完成社会改造,鼓励革命斗争。



科普与太空探险文学的兴起


那到了1949年,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与社会迎来稳定的局面,此时的更多科幻题材,将题材方向转化到了科幻探索上,承载更多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,这时太空探索题材成为一时的热潮。




首先跟大家介绍的,是1950年出版发行的《梦游太阳系》,作者张然是河北张家口的一名普通技术工人,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。



故事以梦为开端,讲述主人公静儿和伙伴在太阳系各大行星上学习见闻的冒险经历,她一个跟斗就翻到了月球上,又在火星上遇到外星人等等,情节离奇,但融入了很多天文知识。


《梦游太阳系》发行了11000册,一度颇受欢迎,此书也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科幻小说。


另一位可以详细和大家介绍的,便是有着“中国科幻文学之父”的郑文光。




郑文光(左)


郑老祖籍广东中山,出生于越南海防的一个富裕家庭,1947年回到中国,次年便在中山大学天文系学习,主修天文史学方向,所以扎实的史论学习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基础。



郑文光自幼爱文,新中国成立后出任科普杂志《科学大众》的编辑,他也开始了自己的科幻创作,并很快于1954年在《中国少年报》上发表小说《从地球到火星》。



其实小说的剧情很简单,三个少年偷偷开走了一架宇宙飞船驶向火星,之后又在达人的帮助下回到地球的故事。但据说这篇小说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不错反响,北京天文台甚至专门架起一架望远镜,来满足排队观察火星的青少年。



文革结束后,郑文光继续自己的小说创作,1978年出版发行的《飞向人马座》堪称是中国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。


小说讲述未来人类陷入太空争夺战,敌人偷袭导致刚刚建好的宇宙飞船“东方号”被迫升空,飞向人马座并在黑洞中漂流,最终回到地球的故事。


此外,郑文光还创作了《战神的后裔》《火星建设者》《神翼》等作品,年轻的幻迷们可以好好了解下这位中国科幻开拓期的核心作家。



这一时期另一位值得一提的作家,是曾创作了《五万年以前的客人》《珊瑚岛上的死光》的作者童恩正,后者被搬上银幕后成为新中国的第一部科幻电影,后面会详细聊到,在此不展开。




文革后,中国科幻文学迎来了一波小高峰,第一部科幻畅销小说《小灵通漫游未来》首印就达到150万册,放在今天也非常惊人。


这时候的故事很明显结合了“实现四个现代化”的号召,对未来生活有着比以往更加天马行空的畅想。


小灵通结识了小虎、小燕两兄妹,他们一起来到未来市,在这里他们见识到了可以根治白病的人造器官,靠气流推动的飘行车,人造的高营养食物,以及人造月亮等等,书中对21世纪的生活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。


此书的作者叶永烈可能大家并不熟悉,但80、90后肯定熟知他早年参与的一套图书——《十万个为什么》。



1979年,四川省科普创作协会推出了中国第一本科幻杂志《科学文艺》,只不过在80年代科幻类型文学也遭遇了一些非议,杂志几经更名,直至1991年正式更名为《科幻世界》,并逐渐成长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。


80年代还有一件科幻大事件,那便是《科幻世界》主办的首届银河奖颁奖典礼,在1986年举行。



自此,一大批不同背景的科幻作家,以《科幻世界》杂志为舞台,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国产原创科幻文学,如韩松、王晋康、钱莉芳、星河等,当然还有大家熟悉的刘慈欣。




大刘的故事不用展开太多,1999年在《科幻世界》发表处子作《鲸歌》开始,井喷式的发表作品,并且连续斩获银河奖,代表作品包括《流浪地球》《乡村教师》《中国太阳》《地球大炮》等等。


直到2006年5月开始连载《三体》,可以说他几乎以一己之力,开创了中国科幻文学的新浪潮,走过近百年的中国科幻文学,首次引领世界潮流。




科幻电影的艰难探索


与科幻小说的发展情况类似,中国科幻电影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新的方向。


50年代后,人类科技水平突飞猛进,同时冷战格局已定,两者交汇,为科幻电影提供了很多灵感和方向,此时电影无论从技术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,科幻电影迎来了真正的爆发期。



相比之下,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局限性还比较大,科幻电影没能取得太多突破。



这期间需要提及的,是1963年上海科影厂拍摄的儿童科幻科普短片《小太阳》。


虽然本质上这还是一部科教片,但故事中参观温室的孩子讨论如何改造大自然,便提出再造一个太阳让春天来的更早些。如今来看情节也是相当硬核,也难怪被刘慈欣认为是新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。



而新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部科幻长片,直到1980年才姗姗来迟。



敢为人先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,推出的影片正是前文提到的童恩正的科幻小说改编作品《珊瑚岛上的死光》,填补了国产科幻片的空白。



影片由女性导演张鸿眉执导,故事讲述科学家研制成功一款高性能原子电池,在准备交给国家之际却遭人暗杀,科学家的女婿陈天虹一路保护电池来到一座神秘岛上,与岛上的科学家马太博士联手,为保护电池和国际霸权组织顽强抵抗。



有脑洞大开的设定,兼有反特片的内核,情节跌宕起伏,在改革开放初期,《珊瑚岛上的死光》既满足了大批中国观众尘封已久的猎奇心理,兼顾的娱乐性也反映出了时代氛围的变化。



80年代真正的科幻经典,是黄建新导演的《错位》。




影片在一个架空的背景下,因赵局长厌恶没完没了的开会,便造了一个机器人替自己处理他不愿做的工作,随着机器人涉入他的生活越来越多,居然试图插入赵局长的情感生活,人与机器人,不得不展开一场谈判……


《错位》的布景、空间和声音今天来看依然非常前卫,用科幻故事来批判现实,同时又对人工智能提出了警醒,无论艺术表达或导演思考都远远领先于时代。


而对于大部分普通观众而言,记忆最深的80年代科幻电影恐怕就是《霹雳贝贝》了。




影片拍摄于1988年,贝贝出生时正巧不明飞行物一闪而过,他自幼便可以随意操作电,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的特异功能对生活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烦恼,于是他来到长城,想要在这里偶遇外星人收回自己的特异功能。


80年代初,全国突然掀起了一股特异功能热潮,各种隔空取物、意念转移、预测未来的“神人”们在媒体上大肆炒作,社会讨论空前。


但随着热度退散,这些特异功能并没有被证实,越来越多的“大师”、“神人”被证明是骗子,《霹雳贝贝》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拍摄出来的。


而主人公贝贝对自己的特异功能从欢喜到烦恼,再到摆脱,记录的同时也讽刺了那个时代的狂热。



在此之后,国产科幻电影发展陷入了又一次停滞,直到2006年周星驰导演执导的《长江七号》上映,才将国产科幻重新带回到大众视野。



此后陆陆续续虽有科幻片上映,但大多质量堪忧。



直到《流浪地球》,接下来的故事,大家都很熟悉了。


相信随着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成功举行,国产科幻无论以文学、电影、游戏或者更多的媒介形式都会取得长足的发展,而这也离不开每位幻迷们的鼎力支持。



好集了准备了一些中国科幻周边,有兴趣的幻迷,可以码上了解一下。




-END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