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| Mia
编辑| 赤木瓶子
谁也没想到,根据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《我本是高山》,会陷入如此巨大的争议危机。
点映阶段,一些网友质疑该片“魔改”与“削弱女性力量、污名化女性”,编剧袁媛(@袁小圆)对此回应,“我绝不把世界让给我鄙视的人!平庸的沟壑!卑微的懦夫!听好了!你奶奶我生来就是高山”,现已删除并关闭豆瓣页面。电影频道旗舰栏目官微“中国电影报道”发表评论文章称“这是‘有组织的诋毁声音’”,“六公主”的回应并未平息争论而是“火上浇油”,相关热搜持续不断。
微博官方下场,宣布共清理放大群体矛盾、挑动性别对立的违规内容1782条,并对67个账号予以阶段性禁言处置;同时,清理恶意关联揣测、号召集体抵制的违规内容327条,并对72个账号予以阶段性禁言直至关闭账号处置。舆论仍在小红书、豆瓣等多个平台发酵,该片豆瓣页面已有1700多条短评,负面颇多。
截至发稿前,《我本是高山》(以下简称“《高山》”)点映票房已破1500万。女性题材大热的当下,性别议题已成高发雷区,创作者和宣发方应当如何避免“踩雷”?
传记片内容争议背后:加剧的两性对立与片方的不当回应 “我生来就是高山,而非溪流。我欲于群峰之巅,俯视平庸的沟壑。我生来就是人杰,而非草芥。我站在伟人之肩,藐视卑微的懦夫!”
影片的名字,来源于华坪女高的入学誓词。万众瞩目与争议,都源于其人物传记片的特殊性质。张桂梅是很多女性心中的榜样,原本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她看到了很多山村女孩的不幸,2008年成立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——华坪女高。到2020年,共有1804名大山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。张桂梅本人却患上10余种疾病。她当选当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,颁奖词称,“自然击你以风雪,你报之以歌唱。命运置你于危崖,你馈人间以芬芳。”
从选题和幕后团队来看,《高山》是一部主旋律影片。该片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,中共华坪县委、县人民政府摄制;除了原始创始人为演员海清的瑞丽市谦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,还有云南金彩视界影业股份有限公司、天津猫眼微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出品,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、四川省长鑫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。
该片由海清主演,“导二代”郑大圣执导,其母为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黄蜀芹,曾打造出中国第一部女性电影《人·鬼·情》。影片本身体量并不大,女性真人事迹的传奇性、热血励志性可以对标《八角笼中》,在上映之前,《高山》原本背负着月末小黑马的期待。当前的争议却为其未来蒙上了一层阴云。网上已经出现了质疑沪圈抱团,主创靠张桂梅牟利,号召不如直接给华坪女高捐款的声音。
网友开始逐一对比张桂梅校长的文字采访,纪录片,相关视频与电影的“出入”,认为初心不够纯粹,削弱了真实事件震撼人心的力量。传记片并不等同于纪录片,人物、情节可能经过艺术加工,关键问题是,人物传记片究竟应当如何处理“虚”与“实”的关系?
当前网上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:1、张桂梅校长创办华坪女高的动机,是其身为党员的信仰,片中变成了胡歌扮演的“死去的丈夫”;2、影片中增加“恶毒”女配,男女教师人物形象争议;3、片中女学生厌学逛街,与现实的“女孩无用”而失学的农村观念不符;4、本是酗酒父亲的角色改成了酗酒母亲;5、片中张校长教出来的学生放弃县城编制回华坪女高教学,却因意外怀孕要向张校长请辞回家带孩子,然后挨骂,其原型人物周云丽在映后澄清“张老师对我很好”。
片中的领导原型则表示,“实际上张老师遇到的困难大得多……我非常敬重张老师、从来没有吼过张老师,张老师也从来没有吼过我”,导演解释,创作的时候请教过局长,不过电影中的角色不是100%符合现实人物。
因此不难剖析出影片的思路:为了制造戏剧冲突,反衬张校长的伟大和不易,创作者刻意地把她身边的人刻画为“绊脚石”,同时也没有忽略张校长本人人性化、有弱点一面的刻画,以此增加商业片的“可看性”。
伟大在世人物的改编注定如履薄冰,充满艰难和压力,也有评论认为上述处理表现了“觉醒和救赎,很感人”,电影在处理改编时是否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,符合事件逻辑,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。
任何一部电影都应当允许被批评。包容健康的对话环境,有利于电影的进步。在当前的舆论环境里,两性相关议题越发“尖锐”,舆论翻车可能性极大。片方回应无疑是灾难级的,违背了承担责任原则、真诚沟通原则等危机公关5S原则,言语粗鄙傲慢只求情绪发泄,容不下尖锐意见,将自身放在公众情绪的对立面,没有平息争议而是起到反作用,不利于后续票房。
与此同时,部分用户跟风“为黑而黑”,偏离事实、人身攻击、过于偏颇充满戾气的网络观点,激化了双方矛盾,推动舆论环境进一步恶化。有一部分网友认为“男性主创拍不好女性人物”,则走向了两性对立的极端。
博主@屠龙的胭脂井 分析,“主创团队的认知是,张桂梅的扎根是靠苦苦坚持,靠外部裹挟,靠外部力量(如亡夫)。而经过张桂梅事迹的介绍,很多群众认为,张桂梅不是靠外部力量逼着自己坚持,她是内部驱动,她是靠信仰。”“有些细节是形式细节,有些细节是灵魂细节:主创团队认为这是形式细节,而一部分群众认为偏差的细节是灵魂细节。……这是系统性认知差距导致的公关失败案例。做项目不能只有自己的内部视角,而是要兼顾外部视角,想想受众是怎么想的。”
怎样才能不踩性别议题的雷? 被性别议题炸伤的,《高山》不是第一个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
日渐“男女对立”的舆论环境有其深刻社会动因。从社会层面来看,整个东亚初婚率、生育率的下降,对应着年轻群体女性主义的觉醒。
折射在影视创作层面,“大女主”盛行,“恋爱脑”遭到抵制,有敏感度的创作者已经率先吃到了女性主义红利,如《芭比》爆卖13.6亿美元登顶年度票房冠军。从明星产业来看,Blackpink等四代女团借“Girl Crush”崛起,在全球范围内以独立自主形象吸粉,过去女明星自称“X爷X叔X哥”的人设也已经过时,还可能被扣上厌女的帽子。
相应地,男凝则备受批判,在女性用户较多的小红书、豆瓣等社区尤为显著。或许是长期压抑之后的极端化爆发,性别议题极易引发女性群体的激烈反应,情绪主导下“一星运动”屡见不鲜。
更早之前,《我是余欢水》因结尾“夹带私货讽刺女权”,豆瓣评分出现了断崖式下滑,从8.3分降到7.5分。出品方正午阳光也被波及,从“国剧门脸”化身“爹系文化”代表者,一星运动更是蔓延至《知否》《都挺好》等多部已播剧。《赘婿》原著作者“愤怒的香蕉”接受采访时所说的“《赘婿》不需要女性观众”,引发观众炮轰。
此前传记片《奥本海默》中“消失的她们”也引发了热议:对奥本海默妻子带有传统刻板印象的叙述,对吴健雄等女性科学家的疏于刻画。近日大热的男性向真人恋爱互动游戏《完蛋!我被美女包围了》,也因擦边等遭受女性用户质疑。
在消费意识变化的当下,观众已经从被动承受转变为推动平台内容审核、变革的重要力量,通过消费决策、舆论力量等掐住平台的“命脉”。B站作为二次元宅男聚集地,不可避免地有不少“媚宅”向内容,早前《无职转生》被举报有大量色情、恋童癖、侮辱女性的内容,多个品牌在用户压力下终止与B站的合作,最终B站《无职转生》下架、Lex被封禁,成为对二次元影响深远的一大事件。
怎样才能少踩雷?一方面,片方剧方在创作性别议题相关内容时需要慎之又慎,尤其是想吃女性主义这碗饭的,更充分聆听广大女性受众意见,从“她本位”出发,避免可能引发争议的敏感台词情节,另一方面,女性主义打法虽容易增添热度,过度营销可能会带来过高的期待压力,从而导致翻车。《梦华录》原本营销“女性互助”,后因“双洁”设定等翻车。在翻车之后如何避免舆情失控,及时正确的危机公关也必不可少。
“沉默的螺旋”效应下,舆论场容易失去理性,情绪走向极端妖魔化,令受众反感排斥地回应互动,更容易加剧情绪对抗。从内容争议到回应公关不当,《高山》带给后来者的警醒启示是方方面面的。